根據舒國治的說法
中國乃一大窮國
因此吃總帶點窮困氣
不過也因為這樣 像是那晚上包子饅頭蒸籠推車的煙氣
或是炒飯的熊熊大火
才讓人記憶揮之不去
又和歐美那一套精緻的餐廳文化 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

當然 我們也有所謂的滿漢全席
但上館子享受的文化 一向沒有成為華人的習慣
所以也不易出現歷數十年甚至百年不衰的老店
可能一部分和政府播遷來台時間不久有關
另一方面
我猜想
或許真正的大廚 其實都是家中那些看似平凡
但手藝精良的傅培梅們
若每天在家中都能吃到對味桌上餚的時候
自然上館子的意圖就略減幾分
餐廳也難賴以為生

書中常提到的幾家老店
大概只剩銀翼 還在我的記憶範圍內
回想小時候的清炒鱔糊真是一絕
自此之後 也沒有吃過那麼記憶深刻的佳餚

其他所提到的小館甚至小攤
更是難以尋覓 或是搬離 或是收攤不做
或是當地場景早已非

舒國治在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想法
三五好友請個手藝頗全的好媽媽
每天中午依照當天新鮮時蔬或心情
炒個三五道菜 包便當十數個於社區小公園叫賣
(書中提為永康公園....彭杯杯可以買)

想來令人動心
既沒有自助餐店的油膩 也沒有買便當的慌亂
又能略補家的溫暖
上班族或家中老小午間信步至公園 買了隨坐即吃也頗佳
平添都市風采

這讓我順道想起他的另一本書 門外漢的京都
提及日人的野餐文化

台灣向來少野餐
想想若能於秋天午後 取一大方巾
提一鐵盒 內含小菜數道
帶束小花赴河濱 席地而坐
也自得其樂

不過 台灣天氣多變 有時午後雷雨 傍晚濕氣重
或是秋老虎發威 整天汗如雨下
即便休旅車頻以此做噱頭 但終究難以讓野餐盛行
而中國(台灣)菜湯水多也是問題之一

附上舒國治所謂十項台北性格之小吃
1.牛肉麵
2.麵攤滷菜
3.豆漿店
4.自助餐
5.清粥小菜
6.福州乾麵
7.肉包 腸子湯 冬粉湯 肉粽
8.川菜客飯
9.大腸麵線
10.便當

.....不過這樣一列 有甚麼沒列到嗎

前幾天首度搜尋其相片 果如想像一樣
頗有文人騷士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amdenn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